《山海经》 1.第1章 序言 《山海经》是一部以神话为主的书,它包含的内容纷繁复杂,除保存大量的神话外,还涉及学术领域的各个方面,诸如宗教、哲学、历史学、天文学、地理学、植物学等,可以称得上是当时的一部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。《山海经》的性质,历代说法不尽相同,《汉书·艺文志》把它列入形法类,东汉班固将其列入术数类,而胡应麟则认为《山海经》是“古今语怪之祖”,将该书列入“语怪”之书。时下仍众说纷纭,言论不一。这说明《山海经》有待开发的东西很多,它像一座富含矿藏的宝山,诱惑着后人去作进一步开采和挖掘。 为了让广大少年儿童充分了解这部充满神奇色彩的经典之作,我们特编此书。希望读者可以借此书更好地探索《山海经》中的精髓,感受那来自远古的信息,变诡异为通俗,去领悟《山海经》独有的魅力。 最后,愿这部《山海经》成为青少年朋友知识海洋中的一朵澎湃绚丽的浪花。 2.第2章 堂庭山 “古文” 堂庭之山,多艳木,多白猿,多水玉,多黄金。 “译文” 《南山经》里讲到一座山,叫堂庭山,那里长着一种树木,叫艳木,还有很多白猿。那里蕴藏着丰富的水晶和金矿。 3.第3章 水晶 水晶,在最早的时候,中国人叫它水玉。因为在古人看来,它就是形态像水的玉,是千年的冰水化成的:它晶莹的样子,像水一样透明;它坚硬的质地,像玉一样润泽。 4.第4章 青丘山 “古文” 青丘之山,其阳多玉,其阴多青祸。有兽焉,其状如狐而九尾,其音如婴儿,能食人,食者不蛊。 “译文” 《南山经》里讲到一座山,名叫青丘山。山的南坡蕴藏着丰富的玉石矿产,山的北坡有一些神奇的可以用作颜料的赤石风化物——青祸。那里还生长着一种形状奇特的野兽,长得像狐却有九条尾巴,它能发出似婴儿啼哭一般的声音,还会吃人。吃了它的肉,可以辟邪防妖,永葆安康。 5.第5章 九尾狐 古时候的人讲山的南面,就说山之阳,讲山的北坡,就说山阴。《山海经》里讲地理方位,也常这样讲。这里写到的动物,是神话里在西王母身边服侍的灵兽——九尾狐。在汉朝的石刻像和砖画中,常有九尾狐和白兔、蟾蜍、三足乌等刻画在西王母的座驾旁边,象征吉祥如意。 九尾狐象征子孙繁衍生息,因此它的出现被认为是吉兆。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,就曾看到一只九尾白狐,他认为这是自己要走好运的兆头,于是娶了当地人家的女儿做妻子,最后果然干出了一番大事。因此,九尾狐被看作是聪慧机智的灵兽,受到人们的喜爱。可是,中国商代末年纣王的宠妃妲己,也被认为是千年修炼得道的九尾狐,她因为扰乱国家政治,给人民带来灾难而受到人们的痛骂。这样一来,人们对九尾狐的看法,也发生了变化。 6.第6章 漆吴山 “古文” 凡《南次二经》之首,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,凡十七山,七千二百里。其神状皆龙身而鸟首。其祠:毛用一璧瘗,糈用。 “译文” 南山的第二列山系,从柜山到漆吴山,有整整十七座山,这些山的总长度达七千二百里。这些山的山神,都是龙身鸟首的身形奇特的怪物。人们虔诚地供奉着这些山神,在祭祀的时候他们通常把牲畜和一块璧一起埋葬在地下,祭祀用的精米都是糯米。 7.第7章 远古的龙 龙也分很多种类,有鳞的叫蛟龙,有角的叫虬龙,没角的叫螭龙,有翅膀的叫应龙。古时的人还说,龙的形状是:鹿的角,牛的耳朵,驼的头,兔的眼,蛇的颈,蜃的腹,鱼的鳞,鹿的脚掌,鹰的爪子。这比最初的龙要复杂多了。其实,龙的最早原形是蛇,龙就是大蛇,蛇就是小龙。著名学者和诗人闻一多先生对龙也有研究,他认为,蛇这个氏族兼并了别的氏族之后,吸收了许多别的氏族,那些氏族的图腾后来融合到蛇的体形上,才成为后来的龙。所以说,龙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结晶,是我们民族的古老象征。 8.第8章 丹穴山 “古文” 丹穴之山,其上多金玉。丹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渤海。有鸟焉,其状如鸡,五采而文,名曰凤皇,首文曰德,翼文曰义,背文曰礼,膺文曰仁,腹文曰信。是鸟也,饮食自然,自歌自舞,见则天下安宁。 “译文” 有一座山叫丹穴山,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和玉石。从这座山发源的河,叫丹水,一直向南流到渤海。山里有一种鸟,它的形状像鸡,身上有五彩花纹,名叫凤凰。凤凰头上的花纹看上去像“德”字,翅膀上的花纹像“义”字,背部的花纹像“礼”字,胸部的花纹像“仁”字,腹部的花纹像“信”字。这种鸟以大自然的精华为食物,它总是自由自在地歌唱、舞蹈,它的出现,意味着天下的安宁。 9.第9章 凤凰 凤凰是中国的神鸟,是鸟中之王。在古代中国,人们对禽中之王——鹰非常崇拜。在中国辽、金、元这三个时代之后,原本以鸡、雀为基本形态的凤发生了很大变化,它那双强劲的翅膀,像鹰一样搏击长空,充满了力量。可见,它也跟龙的形象一样,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变化。它只栖息在美丽的梧桐树上,它采集食物也最挑剔,是群鸟之首,是百鸟风采的集合体。不过,它的原形,主要是阳鸟、孔雀和鸡等鸟类。在古代传说里,凤凰死在一座山上,群鸟每年的七八月份都会到那里去吊唁它,过十七八天才会散去,所以那座山也被叫做“吊唁山”。 事实上,我们现在从艺术品上看到的凤凰,是在清代以后的形象,它的组成部分大体是:雉尾、鸡身、鸡冠、鹰目、鹰爪、鹰颈、孔雀翎、鸳鸯羽等,集最美丽的羽毛于一身。神话中的凤凰,体现了华夏大地上各民族从原始走向文明逐步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。 10.第10章 太华山 “古文” 太华之山,削成而四方,其高五千仞,其广十里,鸟兽莫居。 “译文” 有一座山叫太华山,整座山就像用斧子劈成似的,山势陡峭,形状四四方方的。山高五千仞,总共有十里长,鸟类和兽类都无法在这座山上生存下来。 11.第11章 关于华山的传说 华山,古称“西岳”,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,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境内,距西安120千米。它南接秦岭,北瞰黄渭,扼守着大西北进出中原的门户,素有“奇险天下第一山”之称。华山是由一块硕大的完整花岗岩体构成的,它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.2亿年前。华山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,清代有个学者叫章太炎,他考证说,“中华”、“华夏”这两个称谓,都是因为华山而得名的。古典书籍《尚书》里就有关于华山的记载;《史记》中也载有黄帝、尧、舜华山巡游的事迹;秦始皇、汉武帝、武则天、唐玄宗等十多位帝王也曾到华山进行过大规模祭祀活动。 华山的奇和险,引发了古人丰富的遐想。传说,古时候有个书生名叫刘彦昌,路过华山去上京赶考,遇到了玉皇大帝的三女“三圣母”,两人情意相投,于是三圣母显灵,二人结成了夫妻。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叫沉香。三圣母的哥哥二郎神认为她与凡人结合,触犯了天条,就把她关了起来,压在华山脚下。沉香长大之后,思念母亲,就想办法要救母亲出来。他还闯下了大祸,逃进了山里。幸亏遇上一位霹雳大仙,教给他战胜二郎神的办法,还送给他一把神斧。果然,二郎神被沉香打败,沉香也用神斧劈开了华山,救出了他的母亲。现在华山莲花峰的峰顶旁边,还有一块大石头,中间像被斧子劈开一般,裂开一道口,被称作“斧劈石”。 12.第12章 小华山 “古文” 又西八十里,曰小华之山,其木多荆杞,其兽多牛,其阴多磬石,其阳多之玉。鸟多臂,可以御火。其草有萆(薜)荔,状如乌韭,而生于石上,亦缘木而生,食之已心痛。 “译文” 从太华山再往西八十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做小华山,山上有很多荆棘和枸杞这类树木,生活着牛等野兽,山的北坡有许多可以制作成乐器的磐石,南坡蕴藏着丰富的,这种玉石非常珍贵。小华山上的鸟类主要是锦鸡,这种锦鸡可以喷射出一种能灭火的液体。山上生长着一种草,名叫萆荔,形状像黑韭菜,生长在石头缝里,也有的攀援树木生长。食用这种草,可以治好心绞痛的毛病。 13.第13章 少华山 小华山是与西岳华山遥遥相对的山峰,比华山低,所以叫少华山,或小华山。我们通常所指的小华山,只是它的三个山峰中山势最险峻的中峰。中峰又叫玉女峰。这个名字,也有些来历。传说,秦穆公的女儿出生那天,正好有人献来一块碧色的美玉,一周岁生日举行抓周仪式,小女孩仍然只抓着这块玉不放。于是,就起名叫弄玉。她长大后既聪明又美丽,还很擅长吹箫,穆公就让人把那块玉做成了箫。弄玉吹奏这支箫,发出的声音就好像凤凰在鸣叫。 有一天晚上,弄玉公主在父王为她修筑的凤楼上吹“凰寻凤”这支曲子,没想到,从远处的东方也传来了一阵箫声,吹的是“凤求凰”。从箫声里走出的英俊少年,就是住在华山明星崖的箫史。两人一见钟情,结成了夫妻,还一起乘着龙、跨着凤回华山修道。吹箫引凤、乘龙快婿这些民间典故,说的就是箫史和弄玉。为了纪念二人的完美姻缘,后人就把这座峰命名为玉女峰,还建了一座玉女祠,祠前有一个石臼,是玉女的洗头盆,石臼前面的石台,就是玉女的梳妆台;还有一匹石头做的马,是玉女得道升天时乘坐的马。 14.第14章 不周山 “古文”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,曰不周之山。北望诸之山,临彼岳崇之山,东望泽,河水所潜也,其原浑浑泡泡。爰有嘉果,其实如桃,其叶如枣,黄华(花)而赤,食之不劳。 “译文” 在长沙山西北方向三百七十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不周山。从这座山往北,可以远眺诸山,还可以看到临近它的岳崇山,向东可以远眺泽。优泽是河水流出而形成的,河水从源头汩汩地流淌出来。不周山上有一种很好吃的果子,它长着桃子形状的果实,叶子是枣子的形状,开出来的花是黄色的,花萼是红色的。人吃了这种果子可以治好忧郁症。 15.第15章 补天 在不周山这个地方,曾经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。在远古神话里的洪荒时代,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发生争执,两人大打出手,结果共工被祝融打败了。他又羞愧又愤怒,就朝西方的不周山撞过去。哪知不周山是撑天的柱子,他这一撞,把山给弄塌了,撑着天地的大柱子断了,天就倒了半边。那时候,天上出现了一个大窟隆,地下陷之后,地上也出现了一道道的大裂纹,山林烧起了大火,洪水从地底下喷涌出来。趁着天地大乱,龙蛇猛兽们也出来吞食人民。人类生存遭遇巨大的灾难。 这种悲惨的状况,一直持续到女娲补天之后。女娲选用了各种各样的五色石子,架起火来,将它们融化成浆,然后用石浆把残缺的天窟隆填好了,再用一只大龟的四只脚,重新把倒下的半边天支起来。接着,女娲擒杀了残害人类的黑龙,还收集芦草,把它们烧成灰做成堤,止住了四处泛滥的洪流。这样,人类重新过上了安乐的日子。可是,从此以后,灾祸留下的印迹却没有消失。天还是有些向西北倾斜,因此太阳、月亮和星星都倒向了西方;又因为地向东南倾斜,所有江河都往那里汇流。 随着科学的发展,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发现,在地球史前文明中,有过极强高温造成的地质结构和被毁灭的城市遗址,这说明地球上确实经历过一场十分残酷的灾祸或战争。那时的南北极都不像现在这样寒冷,气候宜人而且有高度的文明。还有人假设,地球中心的地轴曾经发生过偏离,所以这段神话似乎记载了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一场灾难。在那次灾祸中,天破了,洪水泛滥,生态失衡,怪物横行,灾祸过后,地轴偏离了原来的方向。 16.第16章 山 “古文”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,曰山,其上多丹木,员叶而赤茎,黄华(花)而赤实,其味如饴,食之不饥。丹水出焉,西流注于稷泽,其中多白玉。是有玉膏,其原沸沸汤,黄帝是食是飨。是生玄玉。玉膏所出,以灌丹木,丹木五岁,五色乃清,五味乃馨。 “译文” 从不周山再往西北四百二十里,有座山叫山。山上生长的树种主要是丹树,长着圆形的叶子,红色的茎,开的花是黄色的,结的果实是红色的,果实的味道像糖一样甜,吃了就能止住饥饿。丹水从这座山流出,向西注入稷泽,丹水里还有很多白玉。在它的源头处,这里有传说中的仙药玉膏,喷涌着热腾腾的水气,黄帝很爱吃这种玉膏。玉膏还能生出黑色的玉石。玉膏流出之后,可用来浇灌丹树,这些丹树在五年之后就能开出五色花朵,发出五种气味的芳香。 17.第17章 丹树 很多神话里都有关于神树的记载。《圣经》里有亚当和夏娃偷食善恶果树上“知善恶”的禁果。北欧的古老传说里有圣树,人如果吃了这棵树上的果实,就能获得超越自然的知识和智慧,而这棵树是由一条龙在看护着。在印度佛经的记载里,佛陀释迦牟尼悟道时,就是在一棵菩提树下。印度神话里的“宇宙之树”更神奇,这棵树上的果实象征着关于过去、未来的最高知识。 18.第18章 昆仑山 “古文” 昆仑之丘,是实惟帝之下都,神陆吾司之。其神状虎身而九尾,人面而虎爪;是神也,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而四角,名曰土蝼,是食人。有鸟焉,其状如蜂,大如鸳鸯,名曰钦原,鸟兽则死,呵木则枯。有鸟焉,其名曰鹑鸟,是司帝之百服。有木焉,其状如棠,黄华(花)赤实,其味如李而无核,名曰沙棠,可以御水,食之使人不溺。有草焉,名曰草,其状如葵,其味如葱,食之已劳。河水出焉,而南流注于无达。赤水出焉,而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。洋水出焉,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。黑水出焉,而西流注于大。是多怪鸟兽。 “译文” 有一座山叫昆仑山,是天帝在下界的都城,受陆吾神的直接管理。陆吾神的形状像虎,但是长着九条尾巴,人面,但长着虎爪;他掌管着天界九域,还掌控着天帝苑囿的时节。昆仑山上有一种野兽,形状像羊,但长着四只角,名叫土蝼,是食人兽。那里有一种鸟,形状像蜜蜂,大的如同鸳鸯,名叫钦原,如果它螫一下鸟兽,鸟兽都会死去,螫一下树木,那些树就会干枯。还有另一种鸟叫鹑鸟,就是凤凰,主管着天帝的器用和服饰。那里有一种树,形状像棠树,开的花是黄色的,结出的果实则是红色的。那果实的味道像李子那样甜,但是没有核,名叫沙棠,可以用它来抵抗洪水。人若吃了它的果实,掉进水里就不会被淹死。山上还有一种草,名叫草,形状像山葵,味道像山葱,人食用了这种草就能解除忧愁。黄河就发源于昆仑山,向南流到无达河。赤水也发源于昆仑山,向东南注入到泛天河。洋河也发源于这里,向西南流到丑涂河。黑水也发源于这里,向西流到大。昆仑山上的奇鸟和怪兽非常多。 19.第19章 奇特的昆仑山 古代神话里的西方昆仑,是百神所在的地方,它是汉代以前地理上的昆仑山与传说中昆仑的结合。地理上的昆仑山,西起帕米尔高原东部,横贯新疆、西藏,绵延到青海境内,总长度达2500千米。在神话里,它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,是一个怪异的神话世界。有的还说,这座山方圆800里,高达七八千丈,上面长着一种树,高四丈,粗到需要五个人才能合围着把它抱住。山上还有用玉石做栏杆的井,每一面都有九口这样的井,还有九道门,开明兽在那儿做看守。这种开明兽,是半兽半人的神,身子长得很奇特,有九个头,大概有一只虎那么大,长着人的面相。昆仑山还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——黄河的源泉,古人出于对母亲河的崇拜,就把这座山神化成最神秘的仙境了。 20.第20章 玉山 “古文”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,曰玉山,是西王母所居也。西王母其状如人,豹尾、虎齿而善啸,蓬发戴胜,是司天之厉及五残。 “译文” 在西北方向三百五十里处,有一座山叫玉山,这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。西王母长得像人,但长着豹子的尾巴,还有两排虎牙,时常发出咆啸声,她披散着头发,佩戴着玉做的“胜”的首饰,主管着天界的灾祸和五刑残杀等。 21.第21章 西王母 神话传说里西王母的形象似乎有比较大的变化。本来她的原形是非常可怕的人兽合体,是性别不明的神,掌握着自然灾害和五刑残杀。后来,人们把西王母的神话传说和周穆王西征、汉武帝西巡的历史联系起来,西王母逐渐变成了雍容平和、善唱歌谣、通晓世情的妇人了。文学作品里的西王母,她所种的蟠桃,每三千年才成熟一次,到蟠桃成熟的时候,她就大开寿宴,让所有的神仙来为她祝寿,《西游记》里就曾描写过这样的情景。 22.第22章 轩辕丘 “古文” 又西四百八十里,曰轩辕之丘,无草木。洵水出焉,南流注于黑水,其中多丹粟,多青雄黄。 “译文” 在距离玉山四百八十里的西边,有一座山叫轩辕丘,整座山上一株草木都没有。这座山是洵水的源头,洵水从这里向南流到黑水里,水里有很多细丹砂和青雄黄石。 23.第23章 黄帝 传说黄帝出生在轩辕丘,今天的河南新郑就是他的故乡。他是黄土高原上的远古英雄,崇尚土德(五德指金、木、水、火、土,其中的土德与黄色相配),所以后世都尊他为黄帝。少数民族也承认是黄帝的后裔,所以黄帝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。在远古时代,中国北方西部是黄帝部族的活动地区,中部是炎帝族人活动的地区,东部居住着东夷族人,南方则是苗蛮族人活动的地区。后来,社会发生了动乱,蚩尤族率领南方的苗蛮族乘机攻打了炎帝部族。黄帝族和炎帝族都是少典族的后代。炎帝战败,向黄帝求援,黄帝族和炎帝族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的部族。最后,黄帝经过战争收服了其他部落,统一了华夏民族。 24.第24章 天山 “古文” 又西三百五十里,曰天山,多金玉,有青雄黄。英水出焉,而西南流注于汤()谷。有神焉,其状如黄囊,赤如丹火,六足四翼,浑敦无面目,是识歌舞,实为帝江也。 “译文”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一座山叫天山,山上有很多金属矿和玉石,还有许多青雄黄石。英水从这座山流出,向西南注入汤谷。山上的神,身子的形状像黄色的皮囊,皮肤像火那样红,长着六只脚,四只翅膀,浑浑沌沌没有脑袋,但是他精通歌舞,他实际上是帝鸿——黄帝。 25.第25章 太阳神 这里描绘的是黄帝的样子。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就是指太阳神。在人类最初的理解里,没有什么比白天与黑夜、光明与黑暗、太阳与太阴的对比更明显的了,所以,古人把太阳神奉为人类的始祖。 26.第26章 钩吾山 “古文” 又北三百五十里,曰钩吾之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铜。有兽焉,其状如羊身人面,其目在腋下,虎齿人爪,其音如婴儿,名曰狍,是食人。 “译文” 再往北三百五十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钩吾山,山上有很多玉石,地下还有许多铜矿。山上有一种野兽,身子长得像羊,面相却像人,眼睛长在腋下,牙齿像虎齿,爪像人的脚,发出的声音像婴儿啼哭,这种兽名叫狍,它是吃人的野兽。 27.第27章 饕餮 这里讲的这种动物狍就是最凶狠的食人怪兽——饕餮。它集中了羊、人、虎三种动物的特性。古代青铜器上通常用它的图案做装饰。古书上记载说,在周代的鼎上有很多饕餮的图案,但它们都只有头没有身子,不停地吃人,一直吃到肚子都被胀破了。这些青铜器在外形上都是庄严而又稳定的。图案在形式上也是精美而富有装饰性,但图案本身的内容都神秘、凝重而恐怖,表现了一种沉重、压抑而又狂热的心理特征,反映了一种奇特的美。 28.第28章 发鸠山 “古文” 又北二百里,曰发鸠之山,其上多柘木。有鸟焉,其状如乌,文首、白喙、赤足,名曰精卫,其鸣自。是炎帝之少女,名曰女娃,女娃游于东海,溺而不返,故为精卫。常衔西山之木石,以堙于东海。漳水出焉,东流注于河。 “译文” 在往北二百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发鸠山,生长着很多柘树。山上有一种鸟儿,形状像乌鸦,头上有花纹,长着白色的鸟嘴、红色的爪子,名叫精卫,它的叫声就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。精卫鸟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,名叫女娃,有一天到东海游泳,却沉进了海底没有回来,后来就化身成精卫鸟,经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头到东海去,用来填平东海。发鸠山是漳水的发源地,漳水从这里流出,向东注入黄河。 29.第29章 “精卫填海”的由来 大约在一万多年前,地球上的海平面曾经发生过巨大的变化。最初的海平面比现在低几十米,渤海和黄海、东海的部分地区,在当时都是陆地,并且有人类在上面生活。此后,海平面却一再上升,大约在7400年前,海岸线抵达了今天的京广铁路沿线一带,也就是今天的太行山脚下。那时,我们国家的华北平原、黄淮平原,或者被海水淹没掉,或者变成了湿地和沼泽。“精卫填海”的神话,反映了古代人对大海的憎恨,甚至恨不能全部填平大海。世界上各大陆上的民族,都有关于大洪水的记载。大海在遥远的时代曾经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,所以古人编出这些神话来警示后人。 30.第30章 泰山 “古文” 又南三百里,曰泰山,其上多玉,其下多金。有兽焉,其状如豚而有珠,名曰,其鸣自。环水出焉,东流注于江,其中多水玉。 “译文” 在距离独山向南三百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泰山。山上分布着许多玉石,山下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。山里有一种野兽,它的形状长得像小猪,却能孕育出珍珠,名叫,它鸣叫的声音就是在叫唤自己的名字。这里是环水的源头,环水从山下流出,再向东注入大海,水里有很多水晶。 31.第31章 泰山上的“封禅”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灵的典礼,就是在泰山上举行的,叫做“封禅”。在泰山顶上用土筑起一个圆台来祭天帝,以此增加泰山的高度,来感谢上天的恩惠,就是“封”;在泰山下的小山丘上用土筑起一个方坛来,增加大地的厚度,来报答大地所赐予的福祉,这就是“禅”。从远古的时候起,人们就曾把柴堆堆得非常高,在上面放一些玉石、牲口等珍品,然后焚烧它们来祭祀天地。因为在他们看来,泰山是“拔地通”的擎天柱子,是“天下的中”,是天和地相接的地方,所以对这座山充满了崇拜和神往,把它封“名山、神山、圣山”。现在,人们用“泰”这个词来象征坚强、永恒、不可动摇等,把它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,而且把有名望的人称作“泰山”或“北斗”,合称“泰斗”。 32.第32章 青要山 “古文” 又东十里,曰青要之山,实惟帝之密都。北望河曲,是多驾鸟。南望渚,禹父之所化,是多仆累、蒲卢。神武罗司之,其状人面而豹文,小要而白齿,而穿耳以,其鸣如鸣玉。是山也,宜女子。畛水出焉,而北流注于河。 “译文” 在距敖岸山向东十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青要山,是黄帝秘密居住的宫城。从山上向北望,可以看见黄河曲折地流过,这里还有很多驾鸟。向南边,可以看到渚,那里是大禹的父亲化成熊的地方,有很多蜗牛、蚌蛤类的生物。这里是武罗神管辖的地方,武罗神长着人脸,身上却有豹子那样的花纹,腰非常细,牙齿很白,耳朵上戴着金银制成的耳环。她的声音如同敲打玉石时所发出的响声那样悦耳。这座山很适宜女子居住。畛水从这里流出,然后向北注入黄河。 33.第33章 巫山神女 武罗神是一位女神,她长着纤细的腰,牙齿洁白,声音清脆悦耳,而且很爱打扮,戴着金灿灿的耳环。在她管辖的青要山上,有芳香的花草供她美容,还有美丽的鸟儿帮助她生儿育女。武罗神身负保卫黄帝的重任,是传说中的美丽女神。大诗人屈原在《楚辞》中就曾描写过她。在诗中,她为了将亲手采摘的鲜花送给心上人,不顾山峻路险月黑风高,一路上风尘仆仆,却始终没有见到她所思念的人。她站在高处,痴痴地等待着情人。为了让情人看到最美的自己,她插着鲜花佩着香草,像鲜花一样美,像芳草一样香;她傍着松柏饮着清泉,与猿猴为伴,与云霞同舞,无论日夜寒暑,她满怀着希望,望着远方,等待情人的到来。有人说,她就是楚国民间故事中的巫山神女。 34.第34章 和山 “古文” 又东二十里,曰和山,其上无草木而多瑶、碧,实惟河之九都。是山也五曲,九水出焉,合而北流注于河,其中多苍玉。吉神泰逢司之,其状如人而虎尾,是号居于山之阳,出入有光。泰逢神动天地气也。 “译文” 在距宜苏山东面二十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和山。这座山寸草不生,也没有树木生长,上面却有很多碧玉。事实上,它是九条注入黄河的河流的源头。这座山蜿蜒曲折,拐了五道弯,九条河从这里流出,向北注入黄河,河水里有很多青黑色的美玉。吉神泰逢管辖着这座山。他的样子长得像人,但长着一条老虎的尾巴,他喜欢居住在山南面的山坡上,当他在山中进出的时候,山后会发出神奇的光。吉神法力高强,他一施法,能搅动天地万物,呼风唤雨,震荡山林间的浩气。 35.第35章 法力高强的泰逢神 吉神泰逢是具有改变气候能力的神仙之一,跟民间神话里的风伯、雨师、雷公、海龙王等一样,能呼风唤雨。当人们有喜庆欢乐的事情时,他就会出现。人们从前面看他,和人的样子差不多,但他的身后却拖着一条老虎尾巴。 关于泰逢神,民间有这样一个故事,说他有保佑好人、惩办恶人的高超法力。从禹的儿子夏启开始,人们废除了禅让制度,以后的天子之位都改为父子相传。到启之后的第十四代,夏朝的帝王孔甲,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昏君,他整日吃喝玩乐,荒淫无道,国内也越来越混乱。他还常常带着大批人马四处游玩打猎。当他到吉神居住的贝山的时候,原本晴空万里的山上,突然就乌云密布、狂风大作起来。孔甲在风沙里迷了路,找不到回去的方向。其实,这就是吉神泰逢在惩罚他,给他警告。可是孔甲并没有因此而醒悟改过,继续荒淫无道。到他的第四代夏桀的时候,夏朝就灭亡了。 36.第36章 姑山 “古文” 又东二百里,曰姑之山。帝女死焉,其名曰女尸,化为草,其叶胥成,其华(花)黄,其实如菟丘,服之媚于人。 “译文” 在距鼓钟山向东二百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姑山。炎帝的女儿瑶姬就死在这里,她的本名叫女尸,在死后变成了草,这种草的叶子互相重叠,开出的花朵是黄色的,结出的果子像菟丝子。人吃了这种草,就会变得讨人喜欢了。 37.第37章 关于瑶姬的神话 这里所讲的帝女,就是传说中炎帝的小女儿瑶姬,是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中的爱神。在传说中,楚怀王到高唐去玩,因为很累,不知不觉之中睡着了,梦中就看到一位女子向他表白爱情,说自己是巫山神女。临别的时候,她还对怀王说,她就住在巫山的南面,早上变成云,晚上化成雨,每天都能看到怀王。怀王第二天出门去找,竟然真的看到了神女的模样,并和她发生了真挚的感情。这段爱情,受到世人的传颂。后代还有人说,《红楼梦》里关于绛珠仙草的故事,也是源于瑶姬的神话。林黛玉的前世是一株仙草,在人间生在贵族之家,成为孤女。她和瑶姬一样,都大胆追求爱情,魂灵都曾幻化为仙草。神仙妹妹和神女的爱情故事,寄托了万世之人对真挚爱情的渴望。 38.第38章 岷山 “古文” 又东北三百里,曰岷山。江水出焉,东北流注于海,其中多良龟,多鼍。其上多金玉,其下多白珉,其木多梅棠,其兽多犀象,多夔牛。 “译文” 在东北三百里的地方,有一座山叫岷山,是大江的源头。大江从这里流出,向东北注入海。山中有很多大龟,还有神奇的鳄。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金属矿产和美玉,山下盛产美丽的白珉石,有很多梅树、海棠树,野兽主要有犀牛、大象,还有很多夔牛。 39.第39章 力大无比的夔牛 传说中国古代大禹治水的时候,曾经得到一种力气强大的神牛的帮助。当时,大禹开凿了巫峡之后,经历千难万阻来到西陵峡,只见一座座大山和高峰横立在江中,阻拦着江水。他想了很多办法,却始终无法开通这条水路。在这个时候,玉帝派土星下凡来帮助大禹开峡了。土星摇身一变,就成了一条力大无比的黄牛,一声吼叫,就用一对锐利的牛角凿开了一条十几丈宽的峡道,打通了江水汇入东海的通路。土星化作黄牛来开通水道,这是人们的一种想象。可是的确有一种牛,力气非常大,被大禹用来充当托运石块和土块的工具,为凿开三峡立下了很大的功劳。这种牛就是夔牛,是一种体重达到几千斤的大野牛,生长在古代四川境内。现在,三峡沿岸,还有夔峡、夔门等地名,可以印证大禹治水与夔牛之间的关系。 40.第40章 夫夫山 “古文” 又东一百五十里,曰夫夫之山,其上多黄金,其下多青雄黄,其木多桑楮,其草多竹、鸡鼓。神于儿居之,其状人身而身操两蛇,常游于江渊,出入有光。 “译文” 在距龟山东面一百五十里的地方,有一座高山,名叫夫夫山,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黄金矿产,山下有很多鸡冠石。这座山林木葱郁,主要生长着桑树和楮树,还有很多竹子和鸡谷草。神仙于儿就居住在这里。于儿的体形看上去跟人差不多,可是手里总是舞着两条蛇,在江河、深潭里游来游去,每当它进出水面的时候,都会发出耀眼的光芒。 41.第41章 手操长蛇的山神 “愚公移山”这则故事里面,也曾经讲过一位手操长蛇的山神。所以,有人说讲的实际上就是神仙于儿。可是,还有人说,这个于儿,就是古代传说里的俞儿。当年,齐国想要称霸,就北伐孤竹,行军过程中遇到了一座山,在一条小路上,所有的战车都阻塞在山道上,无法前进。因为,山路两边都是非常陡峭的石壁,小路非常狭窄,只容得下一匹马行走,车辆都无法通过。桓公就很担心会遇到敌人的埋伏,不敢前进。这时,俞儿从山凹里走出来,样子像人却又不是人,像是兽却又不是兽。他到桓公身前拱手作揖,还做出要靠近的样子,然后用手提起了衣服,向石壁里面跑了进去。桓公对此很奇怪,幸好他身边的管仲见多识广,告诉他这是北方的登山之神,只在霸王之主到来的时候才会现身。这神仙拱手作揖,就是要桓公前进;提起衣服,是表示前面的路上会遇到水流;用右手提起衣服,说明右边的水太深,教桓公的军队从左边过河。后来的事实一一验证了这些预兆,俞儿正是上天派来帮助桓公成就霸业的神灵。 42.第42章 洞庭山 “古文”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,曰洞庭之山。帝之二女居之,是常游于江渊。澧沅之风,交潇湘之渊,是在九江之间,出入必以飘风暴雨。 “译文” 在距夫夫山东南方向一百二十里的地方,屹立着洞庭山。帝尧的两个女儿就居住在这里,她们常常到长江边或潭水里去游玩。两位女神在澧水和沅江水面上的清风的陪伴之下,畅游在潇水和湘水里,往返于河流之间。在她们出入的地方都会引起狂风暴雨。 43.第43章 潇湘竹的由来 聪明美丽的女神,是指尧的两个女儿,她们就是传说中的娥皇、女英;后来,她们都嫁给了舜帝。舜是在尧之后继位的帝王,当时他以孝而闻名天下。尧在年老的时候,对他做了全面的考察,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,还让自己的儿子和他交游,观察他的德行。舜果然是真正的贤人,当他在历山种田的时候,有大象前来帮他耕田,有鸟儿来帮他照看田地,那里的农人也不再为地界而争吵;当他去雷泽那个地方捕鱼的时候,那儿的渔民都受到他的教化,互相礼让起来;他在黄河边制作陶器,在他的管辖之下,人们制作的陶器都更加精美了,不再粗陋而残破了。所以,尧就把自己的帝位传给了舜。娥皇、女英也鼎力协助舜,为百姓做了许多好事。舜帝晚年的时候,为了平息九疑山一带的战乱,私自前去视察。两位夫人担心舜帝身体年老衰弱,就启程去追寻他。在洞庭山这个地方,她们听说舜帝已经死了,两人非常伤心,想要探察舜帝葬身的地方,她们每天以泪洗面,扶着潇湘竹向九疑山的方向张望,等待舜帝魂灵的归来。最终她们什么也没有等到,就投入湘水河,成了湘水的神灵。她们的泪水把洞庭山上的竹子染得泪迹斑斑,所以又叫潇湘竹。 44.第44章 比翼鸟 “古文” 比翼鸟在其东,其为鸟青、赤,两鸟比翼。一曰在南山东。 “译文” 比翼鸟生活在南山的东坡上,它们分为青色和红色两种,必须两只鸟儿一起才能飞行。有一种说法认为,比翼鸟生活在位于南山东侧的某个地方。 45.第45章 比翼鸟的传说 住在南方的巴人,把这种只有相互靠着才能飞翔的鸟儿叫做鹣鹣,又叫比翼鸟。雌鸟儿叫观讳,雄鸟儿叫野君,合在一起飞行的时候叫长离。传说这种神秘的鸟儿,能预知自己命运的归宿地,所以总是能够死而复生,一雄一雌两只鸟儿因此能天长地久地在一起。 所以,古人有一句诗句里说:“在天愿作比翼鸟,在地愿为连理枝。”后世诗人也常常用比翼鸟之间的长相厮守来寄托对美好爱情的渴望。就这样,比翼鸟成为人间忠贞专注的真爱的象征。 46.第46章 毕方鸟 “古文” 毕方鸟在其东,青水西,其为鸟人面一脚。 “译文” 毕方鸟住在它(十六位神人所居住的地方)的东面,青水的西面,它作为鸟,却长着人的面孔,而且只有一只脚。 47.第47章 传说中的毕方鸟 毕方鸟本领高强,是传说中为黄帝出行开道的神鸟。当时,大象为黄帝做车夫,两旁分别有六条蛟龙为黄帝拉车,风伯为车辇清扫道路,雨师跟在后面洒水除去尘埃,还有虎狼队组成车队前的仪仗,随行的还有鬼神组成的队伍。而为整个车仗队列探路开道的,正是这里所讲的毕方鸟。 毕方鸟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神鸟呢?根据古人对它外形的描绘,它事实上是人们对火焰的神奇想象。火在燃烧的时候也会袅娜地摇摆,像鸟儿一样,所以人们把火想象成神鸟的样子,而火苗的形状,就是毕方鸟的身体,当火燃烧木材的时候,还会发出“哔卜”的声音,人们就根据这个为它取名“毕方”。 古人认为火孕育着神奇而邪恶的力量,非常敬畏火,于是赋予它美好的形象,歌颂它的神力,表达了古人战胜火神的信念和决心。 48.第48章 贯匈国 “古文” 贯匈国在其东,其为人匈有窍。 “译文” 有一个神奇的国度叫穿胸国,位于戴国的东面。这个国家的人,胸前都有一个横穿的洞。 49.第49章 穿胸国的由来 这个有趣的国家的人民,是防风氏的后代。说起这个防风氏,也是有名望的首领,为什么他的后代会变成穿胸国的子民呢? 原来,大禹召开大会来商议平息洪水的计策,所有人除了防风氏,都按时来开会。谁知防风氏直到会议快结束的时候才姗姗而来,违反了国家纲纪。大禹按照法律的规定,把他杀了,作为对其他人的警诫。 大禹是一个受到民众爱戴的君主,在夏朝全国上下,都很有威望。可是,大禹把防风氏杀了后,防风氏的臣子不服,要为防风氏报仇。在大禹外出巡游的时候,阴谋设计要射死大禹。大禹出行,是两条神龙托着的,还有范成光给他驾车。两条龙很有灵性,在防风氏的臣子射出箭的时候突然转了方向,使大禹逃过了这一难。两个防风氏的臣子知道犯了死罪,就用尖刀刺向自己的心脏。大禹被他们对防风氏的忠诚所打动,就想办法让他们起死回生。人们采集了不死草,塞在伤口里,救活了他们。但被尖刀刺穿的胸口却无法愈合,直到他们的子孙后代,胸口仍然有一个抹不去的胸洞。传说后来这个国家的人外出,若不想步行,雇人抬着他们走,请来的轿夫什么工具都不用,只需一根长棍,穿过他们的胸口,就能抬着他们走了。这也算是穿胸国的一大奇景吧。 50.第50章 刑天与帝争神 “古文”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,帝断其首,葬之常羊之山。乃以乳为目,以脐为口,操干戚以舞。 “译文” 形天与黄帝在这里争夺神座,黄帝砍断了他的脖子,把他的躯体安葬在常羊山上。形天就用两个乳头当眼睛,用肚脐当嘴巴,手里挥舞着盾牌和斧子,继续与黄帝作战。